盤活低效用海4800畝,撬動投資65億元
臺州三門:舊船廠里“長”出新產業
如今的臺州三門健跳港區,一改曾經的寂靜,夜夜燈火通明。日前的一個夜晚,在健跳港區北塘工業區塊碼頭上,臺州某工貿有限公司的港機正從貨船上卸水泥。“碼頭投用后,我們的運輸成本大幅降低,拓寬業務范圍的機會也增加了。”該公司總經理陳榮熙說,2024年以來,公司水泥等建材銷售額已突破7.8億元。
2015年8月,陳榮熙在這里盤下一家閑置船廠,準備建一座5000噸級碼頭中轉建材。“當時我們遇到了‘海’轉‘地’的問題。”陳榮熙說,工程一度卡殼。
所謂“海”轉“地”,指的是將原有的海域使用權證換發為土地使用權證,打破原先區域僅限于從事船舶制造產業的限制。如何從海域管理體系轉換到土地管理體系,并無先例可考,繁雜的審批手續讓企業望而卻步。
在當時的三門,遇到這個問題的并不只是陳榮熙。“隨著全球船舶修造業陷入寒冬,三門80%的船舶工業用海處于低效閑置狀態。”三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科科長付斌說,為盤活海洋資源,高效用海,三門探索鼓勵扶持民營企業投資開發臨港產業,但如何“海”轉“地”依然是個關鍵問題。
為了便捷企業辦理轉換手續,三門成立工作專班,和省級、市級十多個相關部門聯系溝通,全面梳理企業所需審批手續,成功創設“海”轉“地”流程路徑,打通從用海到用地的轉變通道。
“我們喝到了‘海’轉‘地’的頭口水。”陳榮熙說。
隨著該工貿有限公司“海”轉“地”的成功實現,新一輪的“挑刺”隨即開啟。“我們發現不少問題,比如‘一對一處置’整體流程費時費力,效率仍舊比較低下。”三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奚捷說。
三門縣原有船舶工業用海企業25家,用海面積5730畝,許多企業用海面積閑置,效益總體低下。2022年7月,三門縣獲批成為浙江省首個臨港船舶低效用海有機更新試點,進一步探索提升用海效益。
兩年多來,三門已經實現將海域使用權流轉、分宗、改變用途三個事項合并成一次受理、同步審批、一次辦結,審批時間從1年縮短到2個月。
“原本以為一兩年都未必能搞定的手續,沒想到1個多月就完成了。”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汝云說,在政府上門、代跑代辦的高效服務下,公司布局的浙東南現代大宗物流園區目前已進入試運營階段。
在打通“海”轉“地”通道基礎上,三門打出“提、變、分、轉”四套組合拳,分類施策,以追加投資、技術升級、開拓市場等方式,引導傳統船舶修造產業轉型升級為新能源配套、海洋裝備制造、新材料、港口物流等臨港產業,不斷提升海域發展活力。
據統計,截至目前,三門縣共有19家船舶企業開展有機更新,盤活用海面積4800畝。轉業轉產企業招引的8個符合發展導向的產業項目,撬動投資約65億元,投產后預計年產值96億元。
2024年,三門縣船舶工業總產值預計將突破35億元,較2021年增長170%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