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,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胸大,综合色本一道在线,在她高潮时拔出高清视频

人民網
人民網

科技特派員王友明:用“甜蜜事業”推動溫州文成共同富裕

2022年03月25日22:01 | 來源:人民網-浙江頻道
小字號

  凌晨5點,天剛蒙蒙亮。從杭州家中出發,經由出租車、首班高鐵、大巴、小三輪、中巴,一路輾轉,下午兩三點抵達溫州市文成縣桂山鄉。

  這是浙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、動物科學學院教授王友明最熟悉的一條路線。像這樣去一趟就是9個多小時的路程,他來回走了300多次,總行程超過32萬公里。

  2006年,37歲的王友明受浙江省科技廳、浙江大學的指派,以省級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來到文成縣,在這里,一干就是16年。在文成田間地頭,他釀就了一番“甜蜜的事業”。

  小小蜜蜂推動共同富裕

  逐花而居,追香逐蜜。這是人們對養蜂人的生動描述,養蜂也被稱作“甜蜜的事業”。而讓這份甜蜜在文成不斷發展壯大的正是王友明。

  2013年,文成生豬養殖產業引發了珊溪水庫水污染問題,溫州市政府要求畜牧業必須整治轉型。可是往哪兒轉,怎么轉,讓當地政府和養豬戶犯了難。

  這時,作為科技特派員的王友明當即結合當地現狀進行分析,認為文成森林覆蓋率高,蜜源植物豐富,可以轉向中蜂產業。但大部分蜂農年齡偏大,養殖技術落后,規模化養殖程度低,養蜂效益不高,王友明想:“假如給中蜂插上科技的翅膀,借助浙江省振興蜜蜂產業的政策,在文成發展中蜂產業會怎樣?”

  有想法就馬上行動。王友明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深入展開調研,因地因時制宜,向文成縣政府提出了“文成山好水好無污染、蜜源充足,可重點發展高檔中蜂”的政協提案,隨即獲得文成縣委縣政府的支持。

  召開研討會、培訓會,成立中蜂養殖協會,起草文成縣《中華蜜蜂飼養管理技術規范》并發布于國家團體標準網站,打造“文成原蜜”品牌……在王友明及其團隊的努力下,當地“零散、無序、規模小、缺乏技術”的中蜂養殖,逐漸成為有規模、標準統一、高質量、有品牌的支柱產業。

  “一箱蜜蜂通過技術傳授可以產5到10公斤土蜂蜜,土蜂蜜可以賣160元到240元一公斤,一戶農戶一年養五六箱蜂,加上新增蜂群的收益,就有萬把元收入,足不出戶也能賺錢。”在王友明的助力下,文成形成1000多戶蜂農、2000多個蜂場、4萬多蜂箱的養殖規模,成為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亮點產業。

  “感謝省科技特派員帶來的中蜂養殖產業,讓我過上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。特別感謝王老師讓我們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好處。”陳忠鳳是文成縣桂山鄉一名養蜂民婦,在王友明團隊的幫助下,短短四五年內,她家的養蜂規模從二三十箱發展到三四百箱,年收入達幾十萬元。

  有了蜜蜂,還需要花。說干就干!從2017年起建議當地植樹造林選用山烏桕等蜜源植物,到引導農民在屋前房后種植其他蜜源植物,再到2022年送紫云英種子下鄉,王友明的一個個動作,既提供了蜜源、肥了農田,還美化了環境。如今,村民們在家養養蜂、種種花,既有蜂蜜的收入,又有花卉的收入,形成了一個高附加值的綠色農業業態。又一幅嶄新的致富圖景在王友明的努力下,一步步變為現實。

  一個人走得快,一群人走得遠

  “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,只有把大家擰在一起,取長補短,才能全方位地服務農民。”王友明經常對同在文成的派友這么說。

  近年來,王友明給自己安排了一份“特殊”工作——盤活整個文成科技特派員隊伍。為更好地發揮每個人的特長,幫助大家快速有效地助力當地經濟發展,他忙得不亦樂乎。牽頭發起數十次組團服務,新老同志一同走向田間地頭、走到農戶中間,助力政府建立國內首個縣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……王友明把在文成的科技特派員隊伍“擰成一股繩”。“有著多年科技特派員經歷的王首席,總在第一時間熱心地給我們新同志分享好的經驗做法,共享信息和資源。我是一個受益者。”科技特派員、來自浙江工業大學的何銓說。

  有了團隊的合力,不再單槍匹馬地干,遇到的難題迎刃而解,王友明在文成干得更加有聲有色。

  桂山黃年糕是文成縣桂山鄉一種歷史悠久、頗具名氣的土特產。然而,如何讓這樣一款地方特色小吃實現商品化,進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?梳理文化脈絡、講好品牌故事,明確工藝要點,選址建廠、選設備,確保高產高質……王友明集思廣益,逐一破解難題。

  “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,但售后很快發霉,我們又一次犯了難。”王友明說,簡單的真空包裝無法防住黃年糕很快發霉的問題,他想到同樣在文成擔任科技特派員、來自寧波大學的徐大倫正是這方面的專家,何不請求他的技術支持?很快,在徐大倫的支持下,黃年糕的保存難題迎刃而解。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,“我們又通過改良制作工藝、調整配方,解決了經過殺菌后黃年糕口感不如原來Q彈的問題,口味也豐富了,變得更受歡迎。”王友明介紹。如今,桂山黃年糕的日均產量已近3000斤,產品供不應求,經常脫銷,日均利潤三四千元。

  一個人的成長,離不開集體支持。王友明說:“除了科技特派員隊伍,浙江大學也給了我很大的支持。”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,他助力文成縣委黨校開辦“浙江大學新農院——文成縣鄉村振興大講堂”,為文成縣鄉村振興輸送了大批人才。

  “農民的事就是我的事”

  “王老師,你怎么又來了?”2016年4月29日,王友明在學生的幫助下,拄著拐杖出現在了文成,當地的村民既驚訝又感動。

  原來在那之前半個月的一天,王友明在文成去做春季養殖疫情防控培訓的山路上扭傷了腳,斷了兩根跖骨。“傷筋動骨100天”,醫生建議王友明在家中休養,但他卻始終放心不下農戶,這100天內,他先后5次拄著拐來到文成,只為指導農民生產和養殖防疫。而對此,王友明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:“那邊的農民需要我。”

  “我來自農村,又是農業科技工作者,我熱愛我的行業,更熱愛這片熱土。農民的事就是我的事。”15年來,質樸的王友明始終把農民掛在心間。

  在他的手機里,裝著幾百個農戶的微信。經常收到農戶大大小小的問題,而王友明都努力一一答疑解惑。15年,每年有100多天駐扎在當地,這位“接地氣”的大學教授早已成了文成人熟知的“王首席”。“一天早上,我在文成縣政府門口等人,15分鐘路過了大概二三十人,其中十七八人都跟我打了招呼,熟人太多了。”王友明笑著分享。

  農業之外,王友明始終牽掛著桂山鄉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。連續6年,他聯動浙大動物科學學院團委,帶領學院學生走進桂山支教,助力學生總成績從位列全縣36所小學中游到躍居前列,更加堅定了孩子們“讀書改變命運”的信念。

  “希望能一直為文成農業發展服務,我現在干出味道來了……”15年,王友明早已把文成當成了自己的家。如今,他依舊像一只勤勞的蜜蜂,穿梭在文成的田間地頭,探尋一條百花之路釀就那一份份“甜蜜的事業”。(李靈、楊楠)

(責編:葉賓得、張麗瑋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