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,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胸大,综合色本一道在线,在她高潮时拔出高清视频

人民網
人民網

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

城市便民利民舉措受好評(產經觀察·使城市更健康、更安全、更宜居③)

人民日報記者 韓鑫、姚雪青、竇瀚洋
2022年03月30日08:04 | 來源:人民網-《人民日報》
小字號

  圖①:老年市民在江蘇南京市江寧區政務服務大廳得到便捷貼心的服務。
  圖②、圖③:位于北京西城區展覽館路北的北京建筑大學門口,盲道從繞井優化為直行。圖②為改造前,圖③為改造后。
  圖④:浙江杭州市德勝東村改造建設的“鄰聚里”居家養老服務中心。
  資料圖片

  一座城市的溫度體現在哪里?

  人行道上漸漸完善的盲道,銀行網點中的老年人專用衛生間,老舊小區電梯里、臺階旁新裝的扶手……一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改變,方便了殘障人士、老年群體的日常生活,也讓城市變得更友好更宜居。

  今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,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。近年來,我國相關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,給各地群眾生活帶來哪些變化,下一步應如何推進?記者進行了采訪。

  讓殘障人士出行更順暢

  減少道路盲道“斷點”、緣石坡道高差

  視障人士日常出行,障礙總會在不經意間出現:可能是路口凸起的臺階,可能是高出地面一截的井蓋,或是一段不連續的陡坡。在首都北京,這些昔日的“堵點”,正在逐步減少。

  家住北京東城區法華南里小區的視障人士史敬今年54歲。上世紀90年代從盲人學校畢業后,他成為一名盲人按摩師。這些年,日復一日地往返于家與殘疾人活動中心之間,史敬用一根盲杖丈量著北京道路無障礙建設的步伐。

  “出行得過三關,上步道、過馬路、找車站。”史敬說,過去,很多地方盲道不健全,只能敲著馬路牙子走,時常會走偏。如今,出小區轉入步道,鋪設著大面積的提示盲道;馬路和步道接口處,臺階被改成了緩坡;繞著公交站臺,還增加了一圈行進盲道,走起來很踏實。

  視障人士出行更便利背后,離不開相關部門的付出和努力。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城市道路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荊祿波告訴記者,自2019年北京市啟動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行動以來,全市累計治理盲道各類問題2.6萬多處,人行橫道緣石坡道坡化6500多處,改造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35個,實現城市主要道路盲道基本“無斷點”、緣石坡道基本“零高差”。

  為了打造無障礙環境,相關部門精雕細琢——

  化曲為直。一些步道上井蓋多,過去盲道繞著井蓋建,雖然避開了障礙,但不夠方便。多次走訪傾聽使用者需求和建議后,交通部門下手改造:先“去高差”,把凸起的井蓋盡量下沉到地面;再“曲改直”,將設在井蓋兩側的行進盲道改為直行的提示盲道,既給視障人士提了醒,還能讓他們少走彎路。

  變急為緩。按照無障礙設計規范,馬路與步道接口處應設置坡度約為8度的緩坡。但不少設置在隔離帶上的公交站臺面積較小,難以雙向坡化處理,設計團隊在方寸之間下“繡花”功夫,將緩坡從橫向變為縱向,并增加扶手,既使坡道足夠平緩,又讓空間得到有效利用。

  對很多城市來說,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,已經成為一道“必答題”。在北京這座人口逾2000萬、城市道路里程超8400公里的超大城市里,每一處“微改造”都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。

  上午9點早高峰,北京海淀區,中關村東路和知春路十字路口,人車穿梭而過,卻井然有序。“這樣的場景,在兩年前是難以想象的。”指著與知春路主路隔著綠化帶的輔路,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養護管理科科長楊揚告訴記者,輔路原來既有機動車道,也設置了非機動車道,沒有空間施劃步道,更別提盲道了,高峰時期,人車混行,車行不暢,人行不便。

  問題如何解決?通過長期監測分析路口的交通情況,最優解很快浮現:撤掉輔路上的機動車道,將右轉車道并入主路,同時新建步道和盲道。依此方案實施后,果然交通更順暢,各方滿意度都很高。

  “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永無止境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”從業10余年,楊揚參與并見證了北京道路無障礙設施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優的變遷。“無障礙建設就是要讓道路通行的每個環節更順暢更安全,讓更多老百姓感受到出行便利。未來,我們還將結合道路及周邊公共設施變化,逐條道路梳理調整,并加強對無障礙設施的日常巡查和管護。”

  早春時節,史敬時常帶著學徒在北京城踏青。“有時重要的不是我一定要上這樓,而是我自己能上這樓。”史敬十分喜歡知名作家史鐵生說過的這句話,“這些年,視障人士出門辦事越來越方便。即使我們難以親眼看見這座城市的模樣,也能從心底里真切感受到她對我們的善意與溫情。”

  讓老年人辦事更方便

  線下增設“老年人專區”,線上開發“關懷模式”

 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,也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。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,讓城市對老年人更友好?更大范圍、更高水平的適老化改造勢在必行。

  一大早,走進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大廳,71歲的南京市民戴秋蘭心頭有點發虛:想辦理老年人優待證,但自助服務機上面的字總看不清。后來,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湊近細看,疑竇倏然消散。

  原來,自助機首頁專門設置了“老年人專區”,輕輕點擊,字體變大、色彩明朗,看著省勁。不到10分鐘,戴秋蘭就完成了申請流程,很快拿到了證件。

  “便民服務想便民,得等一等老年人。”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信息技術處副處長杜忠焱介紹,近年來,南京穩步推進公共服務機構適老化改造——

  老年人一走進大廳,便有專人引導、全程陪同辦理;設置“老年人優先”窗口,配備敬老專座;在自助服務機及線上服務網同步開設“老年人專區”,關聯基本養老個人賬戶查詢、市民卡補辦等50多項老年人辦理的高頻事項;打開南京政務服務網,社保、公積金、醫療等便民服務一字排開,只需點擊“無障礙瀏覽”,一秒就能切換到“關懷模式”。

  貼心的服務贏得了戴秋蘭們的點贊。據統計,2021年南京市開展政務服務適老化改造后,老年人辦件數量同比提升67%,滿意度好評率從99.1%提高到99.5%。

  交口稱贊得來不易。對公共場所進行適老化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,既需要增派人手,也需要加大投入。

  “每位老人進入大廳,都需專人引導。經過測算,服務人員缺口有30%左右。”杜忠焱介紹,相關部門通過黨員帶頭、評優評先等激勵舉措,調動大家一人多崗、主動補位的積極性,人員短缺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。

  資金也不能缺位。涉老事項辦件量低于普通事項,適老化改造升級的成本與使用人數很難成正比。“適老化改造,更重要的是其社會價值。”杜忠焱表示,目前南京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接近全市常住人口的20%,適老化改造不僅惠及當下,還將長久發揮作用。

  “城市公共空間的適老化改造既能更好滿足老年群體需求,也有利于經濟長遠發展。”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適老建筑實驗室主任王羽認為,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國60歲以上人口的增幅會明顯超過“十三五”時期,根據老年群體特征,精細化地完善城市公共設施,將有效增進社會活力,也能進一步撬動銀發經濟發展。

  讓社區養老更舒心

  硬件空間完善、軟件管理提升,系統優化配套設施

  目前,我國大部分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。社區是開展居家養老的載體和基礎,也是適老化改造的重點所在。

  3月的杭州春光正好。上城區錢景社區里,退休老人朱雙妹和老伴剛從老年食堂吃過午飯,又約著合唱團的老姐妹,走到幾十米外的老年活動中心排練新歌。“社區養老,蠻愜意的!”朱雙妹說。

  規整簡約的老年食堂、設施齊全的健康問診室、嶄新精致的活動中心,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,橫穿景芳東區小區的百米小街擁有了集生活照料、文化娛樂、醫療保健于一體的一站式社區養老服務。

  兩年前,百米小街卻是另一副模樣。景芳東區小區建設于上世紀90年代,商業小街興起后,方便了居民在家門口買菜就餐,但也一度造成污水橫流、環境臟亂。

  2020年9月,隨著上城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的持續推進,錢景社區迎來“舊貌換新顏”的契機。為把好事辦好、將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,社區專門召開了一場意見征集座談會,請大家集思廣益、商討方案。

  “目前社區60歲以上老人已超1/3,社區公共養老服務呼聲很高。建設一座老年食堂,不但能滿足老年人就餐需求,還面向所有社區居民開放,可最大化利用現有空間。”會上,社區黨委書記朱紅英一一列舉社區發展需求。最終,適老化改造方案獲得了大多數群眾的認可。

  錢景社區是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一個縮影。“如今,高質量滿足社區養老需求已成為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工作。”杭州市城鄉建設管理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嚴崗說,杭州通過硬件空間挖潛、多元主體協同、軟件管理提升等措施,系統優化社區養老配套設施,并運用市場化機制、積極引入社會資本,激發社區服務升級的可持續動力,讓越來越多老年人在社區享受到更專業、更多元的養老服務。

  據介紹,2019年至今,杭州市已完成改造714個小區,惠及居民近36萬戶,全市累計新增養老托幼、文化活動等服務設施12.1萬平方米,其中養老服務場所大約2.27萬平方米,新增無障礙及適老化設施改造3851處。從全國看,2019年至2021年,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.5萬個,惠及居民2000多萬戶;在各地改造過程中,共加裝電梯5.1萬部,增設養老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3萬多個。

  朱紅英家的客廳里,關于社區適老化改造的討論還在繼續。“上次提到的老年日托所,我們正在著手改造,今年會重點落實。”朱紅英告訴大家。“這個蠻好!聚在一起,就不孤單了。”社區居民紛紛點頭稱贊。

  在全國層面,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的藍圖已經繪就。去年底發布的《無障礙環境建設“十四五”實施方案》明確,到2025年,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律保障機制更加健全,無障礙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,信息無障礙服務深度應用,無障礙人文環境不斷優化,城鄉無障礙設施的系統性、完整性和包容性水平明顯提升,支持110萬戶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,加快形成設施齊備、功能完善、信息通暢、體驗舒適的無障礙環境,方便殘疾人、老年人生產生活。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2年03月30日 18 版)

(責編:葉賓得、康夢琦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